close
在腦科學中,有一個"自動化歷程(automatization)"的名詞,簡單說就是"熟能生巧"
"重複練習"這個動作不能過少、也不能過多,
在這邊文章內將與大家分享我運用在教學的經驗
【小提琴教學】應用腦科學來輔助教(練)琴 撰文/林明儀 (Ming Lin)
(本文cc授權方式請見文章底部)
什麼是"自動化歷程"? (參考"大腦的秘密檔案"一書)
大腦裡面有一個部分稱為"殼核(putamen)",深埋在大腦底部,它的功能是處理自動化動作,也就是因重
複學習而變成自動的行為;殼核使這些動作平穩地進行,以便讓意識的大腦可以專心處理外界的事情、
學習新的動作。
也就是說,經由重複練習,我們能把一些複雜的動作在很快速的時間內"自動"做出,以致於不浪費大腦的
資源及專心度,讓我們可以安全且能專心在其他新的事物上。就好像騎著腳踏車找路,如果你是個單車
新手,一邊騎車已經夠困難了,如果還要看路牌找路,這樣會提高對生命的危險性,所以自動化歷程,
也算是一個為了保護生命的自然生理機制。
不想練琴的真正原因?
一般學生學琴最大的困難就在於"沒時間練習"、"不想練琴",但其實有時問題可能在於一開始你是如何將
上課所學知識帶回家的?上課的時候,老師是否只是示範後,再請學生拉過一次後就進行下一首曲子?就
好比老師唸過課文,再請學生唸過一次課文就跳下一段?這樣的方式是否有在學生的腦中造成印象和回家練
琴的動機?
以前我教琴就是這樣教,我拉過一次、學生拉個一次,好!下一首新曲子,進度很快,但學生回家練琴的
動機卻不高,所以我後來開始改變,我在課堂上教你如何練琴,進度不求快,練習的範圍也不求多,但我
設一個最低練習的底限,在上課時就先陪學生練好一半,剩下的他自己回家練。沒想到,效果還不錯!尤其
是對年紀較小的小朋友。讓我們來看看應用的步驟。
"星星特訓"的步驟
1、一開始教一首新曲子,先帶學生認識樂譜上給的資訊(調號、拍號、記號),之後唱一次譜。
2、老師示範一次,再請學生拉過一次,之後問學生「你拉過之後,有哪些段落比較困難?」
3、將學生學得困難的地方,以及老師覺得需要學生加強的地方,用筆框出來(如下圖)。
(↑ 感謝學員蔡小姐提供課本以供攝影)
4、老師將裡面的段落,從簡單到困難,編些一兩小節的小練習曲(如下圖),帶著學生做練習。
5、小框框的小練習,最少的練習次數為5次,最好練到學生能背起來。
6、以同樣方法,處理其他小節的小框框。
因為我時常會在小框框旁畫顆星星,所以一些年紀較小的學生都稱它做"星星小特訓"
這些"星星小特訓"的原理,不外乎是希望想建立如"自動化歷程"的功效
※ ※ 先把新曲子裡比較難的段落,藉由老師的帶領,讓手指慢慢去跨越難度,減低練習的
害怕感一直練習到手指能"自動"演奏出這些較難的段落,同時間也讓大腦對這首新樂曲加深
印象這樣下課後回家,就算當下沒有翻開課本,也大概知道今天有上了哪些重點,如何去練習
整個過程的概念請參考下圖-自動化歷程教學的步驟 (繪圖&撰寫/林明儀)
學習本來就像一塊塊拼圖,慢慢拼起來,而後得到通盤的應用
我給學生的底限也就是我幫他們標示的這些小框框
如果這些框框內的段落能夠練好,把一首曲子完整的串連起來,也就不是那麼困難而遙遠了
"自動化歷程"教學上須注意的地方
但這種"重複練習"的學習方式也要注意一些事情
1.不要重複太多次,以免變成像拉琴機器,偶爾跟學生聊聊這首曲子的背景,用感性的方式
吸引學生喜歡這首曲子,才不會讓音樂變成死板板,像機器人演奏般生硬。
2.重複太多次會惹來厭煩,大腦雖然會經由重複的練習而將知識行動自動化,但太過多次,對
於"喜新厭舊"的大腦來說,反而有反效果。就像媽媽每次對亂丟玩具的小孩囉嗦叮嚀時,小孩
總是不厭煩的道理是一樣的,這是我們大腦的自然機制。所以建議小框框練習只在第一次學習
新曲子時使用,如果要複習,也很快地帶過就好。
後記
其實人類的大腦有其一定的規則及反應,雖然不能說所有人都一樣,但如果能夠去了解這些有關
"腦科學"的知識,相信不管在教學或是自身的學習上都能有不小的助益,這也可以套一句話"知己
知彼,百戰百勝"。從了解自己的大腦開始,或許可以發現更多幫助自己和他人的小方法。非常
謝謝各位的閱讀,也期待您的回應及指教。
參考書籍 (點擊書名即可連結相關資料)
1.大腦的秘密檔案
2.重複的力量
3.大腦有多大 圖解全知道
本文授權方式

【小提琴教學】應用腦科學來輔助教(練)琴由林明儀 (Ming Lin) 製作,
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
此作品衍生自www.wretch.cc。
感謝您的耐心閱讀,更多小提琴教學文章請點我
歡迎對樂器教學研究有興趣的音樂老師與我聯繫,讓我們一起來交流,讓教學更有趣!
我的mail是 minging27@gmail.com,感謝!!
"重複練習"這個動作不能過少、也不能過多,
在這邊文章內將與大家分享我運用在教學的經驗

【小提琴教學】應用腦科學來輔助教(練)琴 撰文/林明儀 (Ming Lin)
(本文cc授權方式請見文章底部)
什麼是"自動化歷程"? (參考"大腦的秘密檔案"一書)
大腦裡面有一個部分稱為"殼核(putamen)",深埋在大腦底部,它的功能是處理自動化動作,也就是因重
複學習而變成自動的行為;殼核使這些動作平穩地進行,以便讓意識的大腦可以專心處理外界的事情、
學習新的動作。
也就是說,經由重複練習,我們能把一些複雜的動作在很快速的時間內"自動"做出,以致於不浪費大腦的
資源及專心度,讓我們可以安全且能專心在其他新的事物上。就好像騎著腳踏車找路,如果你是個單車
新手,一邊騎車已經夠困難了,如果還要看路牌找路,這樣會提高對生命的危險性,所以自動化歷程,
也算是一個為了保護生命的自然生理機制。
不想練琴的真正原因?
一般學生學琴最大的困難就在於"沒時間練習"、"不想練琴",但其實有時問題可能在於一開始你是如何將
上課所學知識帶回家的?上課的時候,老師是否只是示範後,再請學生拉過一次後就進行下一首曲子?就
好比老師唸過課文,再請學生唸過一次課文就跳下一段?這樣的方式是否有在學生的腦中造成印象和回家練
琴的動機?
以前我教琴就是這樣教,我拉過一次、學生拉個一次,好!下一首新曲子,進度很快,但學生回家練琴的
動機卻不高,所以我後來開始改變,我在課堂上教你如何練琴,進度不求快,練習的範圍也不求多,但我
設一個最低練習的底限,在上課時就先陪學生練好一半,剩下的他自己回家練。沒想到,效果還不錯!尤其
是對年紀較小的小朋友。讓我們來看看應用的步驟。
"星星特訓"的步驟
1、一開始教一首新曲子,先帶學生認識樂譜上給的資訊(調號、拍號、記號),之後唱一次譜。
2、老師示範一次,再請學生拉過一次,之後問學生「你拉過之後,有哪些段落比較困難?」
3、將學生學得困難的地方,以及老師覺得需要學生加強的地方,用筆框出來(如下圖)。

(↑ 感謝學員蔡小姐提供課本以供攝影)
4、老師將裡面的段落,從簡單到困難,編些一兩小節的小練習曲(如下圖),帶著學生做練習。

5、小框框的小練習,最少的練習次數為5次,最好練到學生能背起來。
6、以同樣方法,處理其他小節的小框框。
因為我時常會在小框框旁畫顆星星,所以一些年紀較小的學生都稱它做"星星小特訓"
這些"星星小特訓"的原理,不外乎是希望想建立如"自動化歷程"的功效
※ ※ 先把新曲子裡比較難的段落,藉由老師的帶領,讓手指慢慢去跨越難度,減低練習的
害怕感一直練習到手指能"自動"演奏出這些較難的段落,同時間也讓大腦對這首新樂曲加深
印象這樣下課後回家,就算當下沒有翻開課本,也大概知道今天有上了哪些重點,如何去練習
整個過程的概念請參考下圖-自動化歷程教學的步驟 (繪圖&撰寫/林明儀)

學習本來就像一塊塊拼圖,慢慢拼起來,而後得到通盤的應用
我給學生的底限也就是我幫他們標示的這些小框框
如果這些框框內的段落能夠練好,把一首曲子完整的串連起來,也就不是那麼困難而遙遠了
"自動化歷程"教學上須注意的地方
但這種"重複練習"的學習方式也要注意一些事情
1.不要重複太多次,以免變成像拉琴機器,偶爾跟學生聊聊這首曲子的背景,用感性的方式
吸引學生喜歡這首曲子,才不會讓音樂變成死板板,像機器人演奏般生硬。
2.重複太多次會惹來厭煩,大腦雖然會經由重複的練習而將知識行動自動化,但太過多次,對
於"喜新厭舊"的大腦來說,反而有反效果。就像媽媽每次對亂丟玩具的小孩囉嗦叮嚀時,小孩
總是不厭煩的道理是一樣的,這是我們大腦的自然機制。所以建議小框框練習只在第一次學習
新曲子時使用,如果要複習,也很快地帶過就好。
後記
其實人類的大腦有其一定的規則及反應,雖然不能說所有人都一樣,但如果能夠去了解這些有關
"腦科學"的知識,相信不管在教學或是自身的學習上都能有不小的助益,這也可以套一句話"知己
知彼,百戰百勝"。從了解自己的大腦開始,或許可以發現更多幫助自己和他人的小方法。非常
謝謝各位的閱讀,也期待您的回應及指教。
參考書籍 (點擊書名即可連結相關資料)
1.大腦的秘密檔案
2.重複的力量
3.大腦有多大 圖解全知道
本文授權方式

【小提琴教學】應用腦科學來輔助教(練)琴由林明儀 (Ming Lin) 製作,
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
此作品衍生自www.wretch.cc。

歡迎對樂器教學研究有興趣的音樂老師與我聯繫,讓我們一起來交流,讓教學更有趣!
我的mail是 minging27@gmail.com,感謝!!
全站熱搜